吕 桦
一、人格魅力
人格是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因此人格的高下、优劣,就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在历史与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忧国忧民的屈原,壮怀激烈的岳飞,杀身成仁的文天祥,他们那一个不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记录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供奉在人们心中神圣的殿堂中。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他不是英雄,但他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和恬淡高洁的品行(人格),在中国文化中树立了崇高的地位,被后人所敬仰。
公元405年,陶渊明作了《归去来兮辞》,在序文的最后,诗人说自己“自免去职”(彭泽县令)后,“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因而《归去来兮》是他告别仕途的一张宣言书,“贫富常交战”后的胜利。陶渊明所处的时代,隐居的人不在少数,但他们是“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与陶渊明同处东晋的谢安,高卧东山,后又复出为桓温师马,其隐居仅仅是矫情造作。陶之后不久有一个陶弘景,是南朝最有名的隐士。他辞官隐居自号华阳真人,但萧衍(梁武帝)要篡齐时,他曾援引图懺来劝进。萧称帝后,他又参与朝廷机要,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将陶渊明归隐后安贫守穷与农为伍,与这些身在山林心存魏阙的假隐士比较,就可见品格的高下。所以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箇箇要官职。这边一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陶渊明隐退后,尽管有时窘迫得“寒馁常糟糠”,但他宁愿守穷,坚持节操,也不愿同流合污。他在诗中多次歌泳梅菊经霜不凋、迎寒怒放的形态,这正寄寓了自己超卓的情操。对待生活,陶渊明仍保持着平实的态度,毫无空漠之感,到老仍然以“古人惜寸阴”来自勉。“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抱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态度来加强自己的修养,正是他遗世绝俗独立人格精神的具体体现。
陶渊明嗜酒,人说陶诗篇篇有酒,但元好问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他的诗除了写《饮酒》、写《归田》,还写了《读山海经》。其中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还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陶渊明从神话里汲取了悲剧性的英雄元素,他听到了《山海经》。《山海经》是英雄与图腾的大合唱,唱出酒神精神,诗中充满了诗人悲壮的赞美之情,这两首诗和《咏荆轲》,被鲁迅先生称作“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可见陶渊明不但有平和恬淡的一面,也有刚毅果敢的一面,他是借酒来浇胸中的块磊。这种恬淡与刚毅的结合,更显陶渊明人格的伟大。陶渊明去世后,陶渊明的挚友颜延之写了一篇著名的诔文,私谥陶渊明为“靖节先生”。“靖节”表达了后人对陶渊明重义尚节高尚品格的肯定和赞美。历史学者李冬君写有《有种人格叫老农——读陶渊明》的长文。文中说,中国古代文人有二种选择——“外仕则隐,由隐转仕”,而陶渊明则隐得决绝,直接退出了仕途,走上“老农”之路,用老农的生活方式还原人生而自由的最后尊严,孕育了陶渊明这殊美的人格。文章最后写道:“一个民族,仅有伟大的思想是不够的,还要有伟大的人格来支撑”。陶渊明所代表的崇尚节义的高尚品德正是支撑中华民族的重要人格。
二、文学成就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中国田园诗之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中国历代文人除了敬慕陶渊明高风亮节的品行,还心仪陶诗朴素自然、真淳平实的文风诗品。诗仙李白诗曰:“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诗圣杜甫曰:“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白居易曰:“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苏轼《与苏辙书》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他说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不仅魏晋以来诗人,就连盛唐诗人李白、杜甫也不及陶渊明。说自己“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首,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陆游于《自勉》中曰:“学诗当学渊,学书当学颜”。朱熹亦将陶渊明视为知己:“子生千载后,尚友千载前。每寻《高士传》,独叹渊明贤”。
陶渊明的文赋与他的诗一样历来为人们传诵。《归去来辞》,后人评价它“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欧阳修对此文推崇备至,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桃花源记》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远离人世的理想社会,是农耕社会中国人追求的“中国梦”。
陶渊明的影响还超越了国界,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诗人之一。朝鲜李朝时期的大诗人李贤铺(1467-1555)晚年归隐陶山,居所壁上就悬挂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图”。日本著名学者大矢根文次郎在他1967年12月出版的《陶渊明研究》中的结语中写到:“渊明文学在日本的流传,从远古的上代直到今天,不论时光如何消逝,各个时代的诗人、文人和画家,对于他恬淡高洁的人格的憧憬,对于其诗文的无限热爱从未中断。他们把这些吸收到自己的作品中,化成自己的血肉。……今后的日本文学,还会继续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上世纪初,陶渊明的诗引入欧美。法国著名的文学大师罗曼·罗兰收到留学欧洲的中国诗人梁宗岱寄去的陶诗后,回信说:“你翻译的陶潜诗使我神往”,因为他从陶诗中发现了古老的中国文化和“那最古典的地中海—-特别是拉丁—-诗的真确的血统关系。”
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在《日常生活的诗》中评论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他们的诗集版本最多,注家也不少。”陶渊明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创造为世界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时至今日,国内外陶诗研究仍持续不断,形成了与“红学”、“敦煌学”一样的“陶学”。
三、美学思想
陶渊明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的东晋(公元137-420年)。这个时期,士人为逃避残酷的战争和政治斗争,脱离现实,优游山水,体认生命,将自身融入山水中,开启了中国文化史上的许多第一: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谢灵运的山水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文化的繁荣,创造了士人独特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基础。
陶渊明从小爱读书,但他“心好异书”(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不光读儒家经典,还好《庄子》等道家著作,因此陶渊明的美学思想受老庄思想影响很大。道家的“虚无为本”,致力于从“道”的自然无为来思考美,把摆脱人为束缚走向自然(由)视为最“美”的境界。但是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陶渊明“读各家书和各人物接触,在于无形中受他们的影响,像蜂儿采花蜜,把吸收来的不同东西融合成他的整个心灵”。因此陶渊明虽受老庄影响,但又未入道一流,成为道家信徒,而是对人生社会满怀热情,对生活抱着儒家平实的态度,他身上同时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陶渊明天性热爱自然,他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把出仕视作“误落尘网中”,而归隐则为“复得返自然”,同时他又受“道法自然”的道家影响,因此自然美是陶渊明美学思想的自然表露。但是作为一种美学理论,陶渊明的美学思想是经过与劳动人民长期相处、躬耕劳作才形成的。正如美学家蒋孔阳说:“只有当人通过劳动实践发展和丰富了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自然状态以变成有文化教养的人,这时他再回到自然,他才能欣赏自然之美。”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中则说得更好:“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语言是思想的表露,平白朴素是陶诗的最大特点,也是陶渊明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陶诗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归园田居》写了田园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气氛: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此诗看起来只不过是江南农村的普通景色,把桃李鸡狗都写进诗里,但通过诗人的笔平平的写出,却具有很深的意境,很浓的诗味。陶诗的这种风格被称为“陶体”,诗句恬淡清新,质朴自然。《朱子语类》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其诗平淡中有华彩,简約中有风韵,达到了不加雕饰而胜于雕饰的艺术效果。元好问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梁实秋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之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王安石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陶诗文笔恬淡高远、朴素直率,将寄兴和自然美融为一体来源于他的率直的品行和高尚的情操。(明)唐顺之说:“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清)张谦宜曰:“陶诗句句近人,却字字高妙,不是工夫,亦不是悟性,只缘胸襟浩荡,所以矢口超绝。”
陶渊明美学的集中表现是他的意境美。意境美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物我相依、情景交融而产生的更高层次的美学体验,具有虚实相生、深邃悠远的审美特征。
陶渊明有首著名的《饮酒》(其五)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此诗写的是诗人田园生活的意趣,其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主观心境和客观环境浑融妙合。这种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艺术境界,是陶诗意境美的最好诠释,对此王安石大加赞赏,曰:“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这种物我的回旋交流,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互映增辉。”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在老庄哲学里有特定的含义。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正是保持了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的是返回自然——大自然的自然和人性自然的喜悦,而在元嘉四年(427年)写给自己的《挽歌诗》中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固山阿”,则是彻底回归自然——精神的和肉体的自然。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对美的追求,是恬淡朴素、质性自然之美,更是守朴含真、率直高洁的人格之美。这种美被后人推崇和效仿,是陶渊明美学思想的灵魂,正是这种美,孕育了陶渊明美学思想的自然美、语言美、艺术美和意境美。










